合唱的真諦

合唱與獨唱不同

合唱注重合作的精神,不能有特別突出的聲音。所以要求聲音和諧圓潤。

獨唱則講究個人表現,可以細分成戲劇、抒情及花腔三種,如高音歌者分成戲劇男高音、抒情男高音、花腔男高音,以及戲劇女高音、抒情女高音、花腔女高音。戲劇的音色具金屬色澤、很亮麗,這類聲音在合唱團裡就顯得比較有侵略性,因為穿透力很好,就會顯得很突出。

合唱團員的音色

在選擇合唱團員時,不只要考慮音域,更重要的是要考慮音色,如果是具有戲劇性音色的人,就要非常慎重考慮到底要不要錄取這個人,這不是他(她)有沒有能力唱的問題,而是音色是否和諧的問題。至於屬於抒情女高音這類音色的人,其實在高音域方面,只要「面罩」、「共鳴腔」很好,投射力很好的情況下,如果不稍微收斂,在合唱團裡的聲音都會很突出,特別是在小型合唱團〈chamber choir〉中。不過在大型的混聲合唱團裡,抒情女高音和抒情男高音都很可能是很好的合唱團員。

放鬆的重要性

合唱第一件事並不是音準或呼吸,而是放鬆。如果唱出一個表面上聽起來很漂亮、卻很緊又刺耳的聲音,怎麼辦?放鬆身體,是第一件事情。

尋找共鳴點的方法

好的聲音必須是要找到「共鳴點」。可利用雙唇音加鼻音的字,如發「mi」的音,便很容易就找到共鳴點。判斷是否找到共鳴點的方法,是看發出的聲音亮不亮,點必須要是又細又小的亮度,不可以粗。聲音的產生一定有它的依據,從哪裡出來?在哪裡集中?練習的方法可以唸「媽媽」、「眉毛」、「磨墨」這些詞來找出它的位置。聲音如果不集中,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,影響歌曲的表現。所以要在集中裡發展圓潤,在前面所提到的鼻音和雙唇音鼻音,就是國語注音的「ㄇ」,只要像打電報那樣,輕輕的唸「mimimi」,點到就放,不一定要唱;或用上揚的音調唸「眉毛」、「妙妙貓」、「美貌」等,,是很重要的共鳴練習方式。當聲音累時,如果不能休息,用對的方式唸或唱,對聲帶是很好的按摩。

共鳴腔的運用

唱歌時要運用哪裡的空間作為「共鳴腔」呢?現在提供一個發聲法,是屬於美聲唱法,也就是從歐洲的「面罩唱法」。其實在歐洲的「面罩唱法」,如同在「歌劇魅影」、或「假面舞會」裡一樣,是只有眼睛前額那一塊。我們的頭顱裡有很多空間需要在唱歌時運用,在眼睛上方有額竇,兩頰有頰竇,鼻子正後方有個非常大的空間叫蝶竇。而所謂的美聲「面罩唱法」,實際上就是要善用這些共鳴腔作為聲音的共鳴。

母音與口腔構造

我們每個人口腔最裡面有個「小舌頭」(學名叫「懸庸垂」),如果上升到極致,就是我們所能發出的最高音,它所牽動的肌肉,主要就是前方的軟口蓋。再往前有個硬口蓋,是輔助咬字用的,在牙齒上方和軟口蓋之間,是一塊不可能再做伸展的部份。軟口蓋在打呵欠時,可以感到其張力,因為它是可以移動的。

如何讓聲音圓潤?主要是和母音的運用有關係。在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及歐洲極負盛名的「雲雀合唱團」訓練學校裡,最常發聲的母音是閉口音「u」(音同「嗚」「ㄨ」)。「aeiou」裡,歐洲人很怕唱「a」,但很會唱「u」這種閉口音,所以裡面的軟口蓋開得很好。大家要有個觀念,唱歌最重要的是裡面的軟口蓋開得很好,不是外面嘴巴開得多大。台灣的人唱「a」(音同國語注音「ㄚ」),常常唱得白了一點,所以在合唱時,有時要把這五個母音混合起來,使聲音有圓潤度。「u」是最容易練頭腔的一個母音,「i」(音同「衣」)是共鳴位置最高的一個母音,甚至字就往外踢出去了,因為「i」是牙齒的音,字很容易往前面。但是「i」很容易很扁,所以有時候要加一點「ü」(德文母音,音同國語注音「ㄩ」),一點點就好;「a」要加一點點長音的「o」,因為我們一般講話的方向感覺得會比較橫,但是唱歌時要像手拉胚一樣,上下拉成長長的感覺。在音色上會有很明顯的區別。

換聲的練習方法

如果小朋友不會唱假聲,就用大三度的「mifasol」,以mi為主音,用「u」的母音慢慢讓它上去。因為這個母音不像其它母音可以用講話的聲音那樣很容易拱上去,會自然轉成假聲。要記得,小孩子一定是用假聲唱歌,輕輕的假聲,像女生唱歌那樣,男生則是用真聲,因為男生和女生差八度。不過在變聲期以前,應該都是用假聲唱歌才對,除非比較低的地方,屬於講話的音域,就會用到真聲,但常會變得很粗糙。用真聲唱時,必須拉長一點,或加上一個「o」,感覺比較圓潤。也要注意不可太過多的「o」,否則會把聲音吞進去。可想像嘴巴裡含一個「阿婆鐵蛋」,而且不能把鐵蛋吞進去。「e」(音與國語注音「ㄝ」相似)這個母音也很容易扁掉,所以可用德文的開口「ä」,拉得比較長。「u」是最容易練頭腔和練習聲音柔和的一個母音。

合唱訓練必要原則:

1.          放鬆,2.共鳴點,3.共鳴腔,4.聲音的圓潤,暖色。

柔和與溫暖是合唱裡很重要的音色。當然會有accent和強音要表現,但這只是一種力度的表現,而不是那種具有侵略性的聲音。

在一個孩子還不是真的非常會唱歌的時候,用比較輕聲的唱法,用「u」的母音來唱,「DoReMiReDo」。要長音、重覆母音,來維持口腔內在的空間不會垮掉。

合唱團有兩種呈現音色的方式,一個是像歌唱者那樣,大膽的把聲音唱出來,另一種就是用「u」柔和的練,可以練pianissimo,練輕的聲音。兩種都要能使用,才會有豐富的音色變化。像Counter Tenor在音色和音量上沒有辦法有很多的變化,但是卻很容易唱小音、碎音和花腔。用輕的聲音訓練合唱團,可以帶出很好的和聲感,這一點在合唱上非常重要。

理想的呼吸法

腹部和橫膈膜是唱歌的馬達。訓練小孩要用很生活化的方式去找到運用橫膈膜和氣息支持的方法,如豎起大姆指想像短而有力的吹蠟蠋,可練staccato,吹麵包屑也可以。或者用一些活動和遊戲,如比賽看誰可以把西瓜子吹得較遠等。

當第一顆音是高音或是長音時,該如何去支持呢?將姆指豎起離面部有一段距離,深吸一口氣後用長氣去吹,感覺手和身體有抗拮的力量,身體就會越來越挺。橫膈膜要打開,要有向外的抗拮力量。要小心不能講「頂」和「撐」,因為這是一個軟的力量,身體不能硬,而是漸漸挺起。橫膈膜這個地方有向外抗拮的力量,當越沒有氣的時候,是打開而不是消進去的,這一點非常的重要。

常常要小心提醒的是,吸氣時要說「打開」,而不是說「吸氣」。因為講「吸氣」,很容易讓團員因為刻意吸氣而造成身體緊張,整固人憋住。所以寧可告訴團員,「把身體打開」,然後吐氣唱歌。

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自發性

唱歌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,就是旋律性的認識。要幫助團員對音樂有自發性,才能把音樂唱好。要如何讓團員對音樂有自發性呢?要從旋律性的音樂開始。也就是先讓團員唱主旋律,讓他們知道音樂的走向。主旋律可能出現在不同的聲部,要走過重要的聲部,讓團員們知道怎麼要去跟著主旋律。當唱到對位的合唱曲時,如雙聲部都很重要時,因為團員已經會習慣性的表達自己,就能比較好的去將音樂表達出來。

合唱與獨唱發聲方法之差異及兒童發聲問題   洪綺玲 老師